评论
联系我们
陕西散文网
电话:lpz1984(V信)



您的位置:首页>>评论
评论

肖云儒:肖云儒:从『纸上的学问』到『生命的学问』

时间:2023-02-15 09:18:44 来源:华商网 作者: 肖云儒 点击:287次

"云儒文汇"16本

《中国西部文学论》

《八万里丝路云和月》

文化论文选《独泊》《守昧》

文艺论文选《握住从容》《青灯说词》《微雨行过》

文学评论选《相和有声》《无酒对酌》《琴箫酬吟》

艺术评论选《独得之美》《独步岚楼》

艺术散文选《走过》

随笔杂记选《着意灯火阑珊处》

社会文化评论选《撩开人生帷幕》

访谈及论评肖云儒的合集《画·说云公》

只要我还有脚力,就一定还会走着,只要我走着,就一定会用文字记录自己的脚印,留给这个世界。

——肖云儒

5月16日,由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、省作家协会主办,省文艺评论家协会、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、华商传媒承办的"足迹·文迹·心迹——'云儒文汇'首发式暨云上恳谈会",在蓝海风城市客厅举办,由华商报一直播、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微博平台等同步直播,引发300万读者围观热议。

肖云儒是著名文化学者、文艺评论家、书法家,被誉为"散文理论的先行者、西部文学的拓荒者、丝路文化的推广者"。他曾经获得"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成果奖"、"中国图书奖"等20多个奖项。他在青年时代提出的"散文形散神不散"理论,影响深远。如今年届八十高龄,依然笔耕不辍。

来自美国、意大利、北京和西安的十几位学者和作家边燕杰、梅毕娜、齐雅丽、康伟、红孩、李星、李国平、李震、刘东风、刘宁、白玉奇、张雨舒等参与了现场和云上的交流。一道阅读云儒先生的足迹、文迹、心迹,感受一位文学大家的艺术人生。俄裔油画家晏子向云儒先生赠送了她的两幅油画作品。

肖云儒动情地说:"只要我还有脚力,就一定还会走着,只要我走着,就一定会用文字来记录自己的脚印,留给这个世界。"

足迹·文迹·心迹

现场精彩故事引起网友关注

文迹

华商报:为什么选择在这个时间出"文汇"?

肖云儒:2019年,我79岁,这对我的生命是一个很重要的年份,因为我父母早殇,他们两人的寿命加起来就是79年。我觉得我应该在这个特殊的年份给自己做一个小结,给九泉下的父母做一个汇报。所以从2017年开始编这套书。得到各方支持,列入了全省出版精品工程,师大出版总社的编辑团队更是全力以赴。

华商报:您怎么看待提出"形散神不散"产生的影响力?

肖云儒:这个问题被问过多次,每次我都很不好意思,因为它只是关于散文一个简明的感想。我调侃自己:如果80岁人家还问你20岁做过的事,只能证明你20岁以后没有做出什么值得议论的事情(笑)。

后来有人说这是"散文的定义",我说当然不是。定义散文需要严谨的学理表述。这方面我从来很少谈及,好像只表过一个态,就是散文是多姿多彩的,只有一种写法我不太赞成,就是"形散神也散"。神是精气神,如果神都散了,还能是好作品吗?

足迹

华商报:听说您是二代"西迁人"?

肖云儒:大而化之,也可以这么说。我1940年出生,曾外祖父欧阳熙是曾国藩的部属,曾国藩见他爱学习,建议他返乡后不要习武了,去从文,后来他成了江西十大藏书家之一。有了一点钱,他就把两个儿子送到日本留学,应该是中国第一代日本留学生。学文史和经济两个方面,回国后一位编了《中华大字典》,几十年中反复出版;另一位翻译了不少国外学术著作如《合作金融论》《原始佛教思想论》,直到2l世纪还作为"民国西学要籍""世界佛学文库"在海峡两岸重新出版。

到了第三代,就是我父母这一代,他们两人分别从四川、江西到北平师范大学上学,后来随西北联合大学迁到西安,半年后又翻过秦岭到了汉中城固,父母在我还没有出生时就来到西北这块土地上。我夫人是山东人,西安交大教授,我是南方人,也来到西安。我曾和她开玩笑说,咱们两代都可以说是西迁人。我觉得自已要接着上一辈的路子朝着自己的人生目标行走。一个人,目标的选择决定了他的步伐,步伐的坚持决定了他的人生。

华商报:肖老师70多岁开始行走和研究丝路,能分享一下您走丝路的故事吗?

肖云儒:走丝路,第一个强烈的感受是,个体生命是需要容器的,需要磁场、气场。一个人如果给他换一个宏大的容器,生命就会变得非常强大。在办公室、家里,生命多少是被拘束的,但是到了西部,山、湖、草原、戈壁、天空、大地,人跟大自然融为一体,个体生命就乍然放大了,你就和大地、天空那样宏大了。后来我由此萌发了一个观点,就是自然生态的改变,改变的不仅仅是自然环境,还会改变社会生态、心灵生态,是三维立体生态论。第二个感受是,人类文明总是各美其美、美美与共。我到过哈萨克、吉尔吉斯、乌兹别克三个斯坦国陕西村,那里的东干人会三种语言,用俄文办公,用所在国文字办教育、日常交流,用老西安方言在社区内部交流。"三个频道"切换非常自然,听着很亲切。不同文化是能够和谐相处、美美与共的。

心迹

华商报:你是柳青《牲畜饲养管理三字经》的首发编辑。能分享一下当时的情形吗?

肖云儒:1962年我22岁,到陕西日报"秦岭"副刊工作不到一年,曾给陕西的柳青、杜鹏程、王汶石、魏钢焰,广州的秦牧、上海的吴强、福建的郭风等知名作家去信为"秦岭"组稿。有的寄来了稿,有的回了信,而柳青杳无回音。我不死心,便上门去找他。那时通讯不便,给在长安农村的柳青预约很难,我便骑自行车跑了20多里路去到皇甫村。进了门,柳青正在院子里伺弄菜地。他径直说,云儒呀,好稿子不是"约"出来的,不是命题作文写得出来的,心里有话说,才有稿子写。有了合适的稿子我会寄给你们。

大约三四个月后吧,在自由来稿堆中发现了柳青《牲畜饲养管理三字经》的原稿和亲笔信。那时候,刚参加工作的我年轻气盛,觉得"三字经"有几句韵似可推敲,便斗胆在原稿上用红笔改了。报社一定要我送作者本人过目同意才能发稿,于是我和另一位编辑张田又结伴跑了一趟长安。柳青见了我在原稿上改的韵说:"你是外地人,说的南方普通话,我这个韵是老陕的韵,本地农村好流传,农民好用。"

柳青的来稿于1962年12月22日在"秦岭"首发,很快引发了社会舆论和文学舆论关注。

名家看『云儒文汇』

肖老师是文坛的常青树,为我们作家群体树立了榜样和标杆。"形散神不散"的散文创作理论凝聚了肖老师思想的智慧和理论的升华,他的创作既是实践的硕果,也是理论的延展,一定意义上说肖老师是作家中的学者,学者中的作家,是把理论与实践高度紧密结合的一个典范。

——齐雅丽(陕西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、常务副主席)

有幸结识了肖老师,他学养深厚,为人谦和,受聘兼职教授。他的夫人李秀芳教授是我们人文学院历史文化研究所副所长。他们夫妇俩心系交大教育,慷慨解囊捐赠,设立了"肖云儒人文发展基金",奖励优秀师生,是人文学院的最高奖项,成为交大人文教育的重要标志。

——边燕杰(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社会学终身教授、西安交通大学实证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)

我和肖云儒教授认识好几年,我在意大利介绍了肖云儒的作品,他对国际文化交流做了很多工作,去很多国家参加文化活动,介绍中国的文化,特别是介绍中国西部的文化,我除了祝贺他以外,还想感谢他,感谢他给我们意大利人介绍中国的文化。

——梅毕娜(米兰意大利中国"一带一路"文化交流中心主席)

我想到他关于散文的"形散神不散"的著名论断,这五个字用来形容他自己非常恰当。"形散"指的是他所思考研究的领域涉猎广泛,在散文理论研究、西部文化研究、西部文学评论、丝路文化研究等领域具有广阔学术视野,同时又达到了很深的深度,提出了自己的创见。特别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近20年来他以文化学者的敏锐拥抱时代,广泛而深入地抵达社会生活的现场发言,为时代发展贡献真知灼见。"神不散"是知行合一、求真向美。肖云儒者,中国文化和时代精神之肖像也,之祥云也,之鸿儒也。

——康伟(中国艺术报总编辑、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副会长)

肖云儒应该说是在这个年龄层次内陕西当代的第一学者,第一学问家,他的学问很全面。除了文艺理论和文学评论,实际上在哲学、人文科学等更广阔的方面都有广泛的研究和涉猎,而且他干一行就会把心用到哪一行,他某方面的思维都能够赶上目前国内某学科的第一梯队那个层次。肖云儒家学有源,学养深厚。肖云儒在我心目中不仅是作为人民大学的学长,而且在学问上、做人上,他的刻苦奋斗精神永远都是我作为同道、同行、同学的榜样。他是可以创造一个体系的人,他创造了中国西部文学的一个体系。

——李星(茅盾文学奖评委、著名评论家)

云儒先生的散文理论,是那个时代散文理论的高峰,有学说的意味;云儒先生的西部文艺论述,有填补空白、开先河之功;云儒先生关于路遥意识世界的勘探,堪为路遥研究的经典之作,从其宏阔和深刻性来说,至今无有超越;云儒先生以古稀之年,多次行走丝绸之路,可视为生命的挑战,更应看作文化胸襟的展开,和文化理想的实践和追求,是文化大气象在一个学者生命中的体现。

——李国平(茅盾文学奖评委、著名评论家)

云儒先生在我国是致力于西部研究的最早的、最重要的文化学者。云儒先生的作品不仅是一种见闻,更多的是一些文化思考,对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思考,给了我们众多的启示,它不仅是文学的、经济上的,也是各国人民友谊团结的一个见闻丝路。我认为云儒先生不愧是散文理论家,真正的散文作家和散文研究者,他的作品已经超越了文学。

——红孩(中国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、著名散文家)

读肖老师的书会读到一颗圣人心。他爱这个俗世,没有一点点的戾气,我以为这是大境界。最服肖老师这种一语道破的才华。洞见一定是有才华做支撑的,没有才华就没有洞见。其次肖云儒的书执着于创新思维,也教会我们奋斗。肖老师一生都在不停歇地奋斗,没有停止过。过了古稀之后,行万里丝路,写万里书法,著百万字,直抵罗马,为中国和世界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再续前缘。

——白玉奇(原陕西电视台《开坛》文化栏目总策划)

承担"云儒文汇"的出版是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的光荣和骄傲,自2017年项目入选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扶持项目以后,先生不顾高龄,亲自选编了"文汇"16卷本以及《八万里丝路云和月》精编版的所有稿件,令人倾佩。

——刘东风(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董事长兼社长)

"云儒文汇"的出版,是中国文化界的一件大事。肖老师是我同代很多人的前辈,是引领者。他的贡献在陕西、全国是有目共睹的。在文艺批评方面,他和他的同道打开了陕西文学在新时期的新局面。

——李震(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,陕西师范大学教授)

"云儒文汇"是肖老师向西而行的人生的概括总结,是诗、书、论的大结晶。在60多年的学术生涯中,肖老师始终站在时代前列,真正将'纸上的学问"变成了"生活的学问",变成了"社会的学问"。

——刘宁(陕西省社科院文学艺术研究所副所长、研究员)

他把一切的经历记录下来,范围之广、覆盖面之大、知识体系之全面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资料。

——张雨舒(陕西省作家协会文学院班固书院副院长,青年作家) 华商报记者 刘慧 王宝红


登陆后评论!